adleft
淮安

鲁迅先生用一块《肥皂》写活了旧社会

2024-04-16 15:11 来源: 江苏网 会员投稿

15709 浏览 评论0  

在众多作品中,鲁迅都以其独特的文学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中国传统社会及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无论是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还是杂文散文,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挖掘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在《肥皂》中,鲁迅不仅保持一贯的尖锐批判和深刻洞察力,还透过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透视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人性困境。小说以“肥皂”这一平凡物件为线索,揭露了主人公四铭所代表的封建士绅阶层的虚伪道德观和扭曲的人性面貌。四铭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内心满是龌龊欲念,鲁迅借此辛辣地嘲讽了旧式文人的伪善嘴脸和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同时探讨了性别权力关系下男性的优越感和女性被压迫的地位。

从《祝福》中的祥林嫂到《肥皂》中的四铭太太,鲁迅刻画了一系列被封建伦理深深禁锢与压抑的女性形象。祥林嫂因社会伦理枷锁而跌入悲惨命运的深渊,她的遭遇暴露了社会对女性贞洁近乎苛刻的评判标准;而四铭太太则在家庭这一微观社会场域中承受着丈夫的道德伪饰与性别的不平等对待,进一步凸显了女性主体性的缺失和被物化的过程。这两位女性角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鲁迅对封建伦理对女性戕害的强有力控诉。在对比《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道德伪善与《肥皂》中四铭的双面人生时,鲁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封建伦理如何在个体内心深处催生出一种既自欺又欺人的道德表象。孔乙己虽然生活贫困却死守封建礼教的脸面,这种文化心态的讽刺恰恰映照出四铭在家庭伦理上言行不一的伪君子面目。他们都成为了鲁迅针砭时弊,揭示封建伦理道德虚伪性的典型载体。

笔下深藏的社会隐喻与人性洞察是一以贯之的,而《肥皂》通过对四铭买肥皂这一情节的深入剖析,不仅揭示了主人公个人道德观念的虚伪性和心理世界的复杂性,更是尖锐地指出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男性视角的凝视如何构建对女性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以及在这种权力关系中,女性往往成为男性欲望投射的对象和牺牲品。肥皂这一象征符号的巧妙运用,既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深度挖掘的艺术功力,也展现了其对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现象深刻批判的思想锋芒。

(一)肥皂深层折射——道德伪饰、欲望转移与性别权力

皂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用品被赋予了深厚的象征内涵,超越了其物理意义上的清洁作用,转变为揭示人性深处阴暗角落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主人公四铭与肥皂关联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细腻描绘,鲁迅淋漓尽致地剖析了封建伦理道德约束下个体欲望与道德伪饰的复杂纠葛。四铭,作为一位在社会道德规范中占据高地的公众人物,其内心却在遭遇街头流浪汉对孝女的粗俗调戏时,无意间被唤起了一种隐秘而不道德的性意识。流浪汉口中所说的“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在四铭的精神世界中激起了一连串性的联想,这股力量在其潜意识中翻涌,最终促使其购买了一块寓意清洁与纯真的肥皂。然而,此处肥皂的功能并非指向四铭自身的道德净化,而是成为他情感投射与欲望转换的中介物。

四铭将对孝女的性意识悄然转移到了妻子身上,他把肥皂赠予妻子,期望她在使用肥皂沐浴的过程中,能满足自己对于孝女那种难以启齿的性幻想。在这个过程中,肥皂化身为四铭内心深处扭曲欲望的象征,它承载四铭试图通过合法伴侣的身体,间接实现对孝女意淫的意图。这种心理投射反映了四铭在道德高压下对自身欲望的压抑和逃避,也揭示了男权社会中,男性有可能利用婚姻关系,将对其他女性的性幻想合法化、合理化,并转嫁给合法配偶的现象。

鲁迅透过肥皂这一日常事物,对四铭进行了深度的心理剖析,揭示了他道德光环背后的虚伪和矛盾。四铭一方面在公开场合扮演着道德守护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却在私下里无法摆脱原始欲望的困扰,这种冲突反映了在严格的儒家伦理框架下,个体在追求道德理想与遵从本能欲望间的艰难抉择。而肥皂的使用,更是深化了对四铭内心世界的揭露,对其试图转嫁和实现不道德欲望的道具。

(二)卫道士的集体虚伪性

道统和卜薇园这两个角色则进一步丰富了对于封建伦理卫道士群体虚伪性的刻画。他们与四铭一样,表面上都是维护传统道德规范的代表,实则内心同样充满矛盾与伪善。当四铭在他们的对话中提到因孝女之事而购买肥皂的情节时,“哈哈哈!两块肥皂!”道统的响亮的笑声突然发作了,震得人耳朵喤喤的叫。“你买,哈哈,哈哈!”“咯支咯支,哈哈!”“呵呵,洗一洗,咯支……唏唏……”。

何道统瞬间捕捉到了四铭未曾言明的真实意图,并且纵声狂笑,这一反应非但没有表现出对四铭潜藏欲望的斥责,反而显露出一种微妙的“共鸣”。

这种“共鸣”意味着何道统不仅理解了四铭将孝女形象所引发的欲望转移至自己妻子身上的行为,而且在他的笑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反映出这类卫道士们在面对内心阴暗面时的集体沉默和相互包庇。卜薇园虽然在此处并未直接作出反应,但他作为同一阵营的成员,其所秉持的道德观以及对四铭的理解和接纳,无疑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个群体的内在一致性。

由此,“肥皂”事件成为了揭示卫道士集体虚伪性的一个典型例证。他们一边高举道德大旗,站在公共舆论的制高点,对他人指手画脚,说着“他们还嚷什么‘新文化新文化’,‘化’到这样了,还不够?”他两眼钉着屋梁,尽自说下去。“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上也没有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真个要亡了。——你想,那多么可叹?……;另一边却对自己内心的污垢视而不见,甚至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默认和默许的态度。这种讽刺手法体现了鲁迅对封建伦理秩序下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也强烈批判了那些打着道德旗号、实则伪善丛生的社会现象,从而呼唤更为真实、健康的人性回归和社会道德重构

(三)家庭权力博弈与女性物化

然而,肥皂引发的家庭波澜终究归于平淡,男性欲望与家庭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并存共生,欲望被包裹在传统的道德外衣之下,两者相互交织前行。四铭太太最终接纳并使用了肥皂,这使得她在男性视角的凝视下,成为了被消费的对象。

肥皂事件所引发的家庭纷扰,看似平息于日常生活的表面,实则揭示了在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中,男性欲望与家庭规范之间存在着一种隐蔽而持久的共生关系。四铭的个人欲望,尽管在家庭伦理的大旗下显得格格不入,但却巧妙地通过道德化的手段,被包裹在传统的道德外衣之内,进而找到了与家庭伦理共存的空间。这种并存并不是简单的和谐相处,而是通过不断的妥协、变形和压抑,形成了欲望与道德之间复杂的缠绕和博弈。

四铭太太从发现“肥皂”的背后内蕴,借菜心事件爆发:“我们女人怎么样?我们女人,比你们男人好得多。你们男人不是骂十八九岁的女学生,就是称赞十八九岁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咯支咯支’,简直是不要脸!”,再到最终接受并使用了肥皂,这一行为看似是对丈夫意愿的顺从,实则揭示了她在一个男性主导的家庭伦理体系中,被迫成为了男性视角下的被观看对象和被消费客体。肥皂在此时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洁工具,而是转变为了男权欲望的载体,四铭通过赠予肥皂,无形中对妻子进行了性别权力的施加和控制。四铭太太的接受,反映了她身处社会性别权力结构下的无奈与妥协,也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伦理中被物化和边缘化的生存状态。

更进一步,鲁迅通过“肥皂”这一意象,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了深刻的解构和反思。在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中,男性的欲望并没有被彻底消除或否定,反而在道德规范的掩饰下找到了存在的空间。这种对家庭伦理的揭示,不仅体现出鲁迅对封建伦理道德虚伪性的深刻批判,更表达了他对现代家庭中性别权力关系重构的深刻关切和思考。

鲁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男性欲望与家庭伦理的共生现象,以及女性在其中的被动地位。这种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不仅彰显了鲁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通过解读这一文本,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到,即便是在家庭这一看似封闭、稳定的系统中,性别权力的斗争与妥协、伦理道德的坚守与沦丧也从未停止,它们在社会历史的脉络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

(四)女性主体意识挑战下的四铭:

深入剖析四铭对待女学生群体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藏不露的社会阶级焦虑与道德恐慌在其言行间流露无遗。“我最恨的就是那些剪了头发的女学生,我简直说,军人土匪倒还情有可原,搅乱天下的就是她们,应该很严的办一办……。”“对咧,男人都像了和尚还不够,女人又来学尼姑了。”对于那些剪去长发、积极拥抱时代潮流、勇敢展示自我主张的女学生们,四铭不仅表现出赤裸裸的蔑视与讥讽,更是在心底深处对此类行为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与排斥。在他那双受旧有观念浸染的眼中,这些女学生的革新之举是对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的传统女性温婉贤淑形象的一次彻底颠覆,她们拒绝扮演既定的柔顺角色,而是选择主动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无疑构成了对包括四铭在内的保守阶层权威地位的直接挑战。

相比起女乞丐那样逆来顺受、默默承受生活苦难,甚至不惜借助“孝女”的身份标签博取社会同情的存在,女学生们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质与精神独立。她们不畏强权,敢于向诸如四铭等持有传统道德优越感的人士发出质询和嘲笑,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独立自主意识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猛烈撞击着四铭长久以来构建和维系的权力堡垒。站立的女性们以其坚毅挺拔的身影和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的精神风貌,令四铭倍感惶恐与不安,因为她们不再是任由支配的附属品,而是具备了自我认知能力和改变现状潜能的个体,随时可能撼动他根深蒂固的地位根基。

面对这一现实,四铭采取了一种看似合乎常理实则扭曲的应对策略,他转而热烈推崇那些顺应古老道德规范、容易操控的女性角色,例如那位被塑造成孝道典范的女乞丐。通过对女乞丐的极度赞美,并将其推向社会道德模范的高度,四铭试图加固自己对女性角色定位的话语权,以此作为掩盖自己对独立女性产生的深深不安以及内在的无力感。他对女乞丐近乎病态的赞扬,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对现代女性意识觉醒趋势的一种消极回避,同时也是对日渐受到挑战的传统父权制度的顽固捍卫。

四铭在对待不同女性群体上的双标态度,生动且尖锐地揭示了上层统治者在面对女性主体意识蓬勃兴起的历史洪流时所暴露的内在虚弱和表里不一。站立的女性如同破晓前的曙光,照亮了禁锢已久的黑夜,她们的坚强与自由触动了四铭内心的恐惧与抗拒;而跪着的女性则成了他试图紧紧抓住的最后一片避风港,她们的服从与依附为他提供了暂时的心理安慰和权力安全感。透过四铭的矛盾心态,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阵痛与变迁,以及在性别平等道路上的曲折与前进。

如上四个部分,鲁迅借助“肥皂”这一微小却极具象征意义的载体,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伦理的虚伪性,使得这部作品在揭示人性黑暗面的同时,也对社会伦理价值提出了深刻的质询和批判。不仅仅呈现了封建伦理体系下个体心灵的扭曲与虚伪,也深刻地批判了男性特权下对女性的物化与剥削。在这个意义上,《肥皂》不仅仅是对个人心理的深度剖析,更是对整个社会伦理环境的冷峻反思,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人性探索。

从初高中课本,到大学课堂,再到课外延伸阅读,鲁迅的文学世界中,贯穿他对人性本质和社会现状的深度关切与独特审视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将笔触深深触及到了人性最隐秘的角落和社会最黑暗的层面,从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活且富有启示意义的形象与故事,成为我们了解和反思那个时代的珍贵窗口。不仅深刻彰显了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中对人性奥秘的精微洞察与深刻挖掘的艺术造诣,还生动展现了他以犀利的笔触对封建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现象进行透彻剖析和有力批判的思想力量,体现了鲁迅作品中那份直指人心、烛照时代的精神锋芒。

供稿:邹若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冯亭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