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left
淮安

“新外语”建设要融入学科话语

2022-03-27 15:52 来源: 江苏网

7196 浏览 评论0  
“新外语”建设要融入学科话语

“新外语”建设要融入学科话语

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的推动下,高校外语教育提出了“新外语”建设,重点是突出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话语能力的培养,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少研究者从话语规划和传播形式等宏观层面提出建议,也有学者从介绍中国优秀文化等内容上讨论。然而,只把外语学好不等于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话语能力。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内容与语言。

从内容上说,我国有几千万大学生,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专业,他们学外语、用外语就必须具体到所在学科、专业的思想理论。比如,对工科、理科、医科和农科等学科的学生来说,国家形象和中国故事就是他们的专业思想和科研成果。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必须根据他们的方向来讲中国文学或语言故事。这就是国际传播和国家话语的内容。

从语言上说,语言交流不只需学习通用语言,还要学习专门语言,即依据不同的场合、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包括词语形式、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等。在“新外语”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话语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用自己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里默认的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来与世界同行交流他们的科研成果。

以英语为例,国际英语教学把英语分成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前者是以打语言基础为目的英语教学,后者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研究和今后工作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显然,在中小学开设通用英语课程比较合适,但到了大学,大学生有了具体专业就必须学习专门用途英语。

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是英语能力或翻译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面对国际同行时,用特定学科或领域的话语方式来处理语气和措辞等。比如,西方学者在文章中介绍其观点、结论,或阐述创新性时,往往谦虚婉转,留有余地,大量采用“或许”、“可能”(probably)、“似乎”(seem)等委婉语,而基本不用“应该”,“要”(should)、“必须”(must)等加强语。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与基于实证和实验的自然学科不同,其观点和结论是基于个人分析来阐述的,因而用委婉语更多。

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外语能力的“新外语”建设,不仅是国家形象和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思想和科研的传播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外语”建设就是要敢于改革,把高校目前的通用英语教学下放到中小学,转向与大学生学科专业相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牧晓

汽车